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抉擇:自由貿易vs.保護主義的寓言

 


2025年四月,史上最霸氣的美國總統川普,向世界宣告將單方向施行對等關稅以達成他讓美國再偉大的政策理念。短短數天內,全球金融市場隨之震撼,主要的股票市場同步爆跌,不少專家學者預言全球經濟走向大蕭條。姑且不講陰謀論者懷疑川普是意在言外的想操弄美國國債到期前的債券利率,如果單純分析貿易保護政策是否能讓國家強大,我想九成的經濟學者都會投反對票。


抉擇》一書以小說形式,引領讀者理解自由貿易保護主義兩者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顯著影響。故事背景雖然是設定在快二十年前,但保護主義擁護者的主張和說詞,基本上和當下川普的立論相差不遠,鉅額的貿易逆差、外國企業的傾銷以及外國政府的補貼,只是書中描寫的外國是日本,而現在對象改成了中國

自由貿易的核心價值是比較利益理論,簡單地說就是要取得一件商品,採用最經濟實惠的作法才是最明智的。如果外國企業能用比本國企業更便宜的價格供給到國內市場中,那就應該全面開放,讓國民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這也稱為間接致富之路。在川普上任前的美國消費市場也是遵循這個原則,讓美國人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關稅配額都是讓進口商品難以流入國內市場的手段,一是增加售銷成本,二是直接限制售銷數量。在國內市場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即便國內製造業能補足被減少的商品量,也會造成商品價格上升,原因在於如果國內製造商能用進口商品的價位生產,那它早就會這樣做了。就是因為生產成本或效率低於國外廠商,才會打不過對方。因此川普的對等關稅一旦如期加徵下去,苦的絕對是美國本土的消費者,通貨膨脹會像海嘯般將受薪階層滅頂。

除此之外,要大量自己自足的在地生產,會產生足以改變勞動市場的資金與人力重新配置。高薪的傳統製造業將會吸引大量人才投入,進而影響原本美國擅長的金融、服務和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美國等於是拿全世界稱羨的燙金職缺,去換取滿身汗臭的藍領工作。當然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但以國家發展的高度來看,川普心目中偉大的美國,明顯地和你我想像中的不同。

或許會有人提及,那美國是否被勢必一直承受貿易逆差,讓國外賺進我們白花花的銀子嗎?其實貿易帳資本帳是分開計算的,沒有國家會平白無故地製造商品,讓它國免費使用。所謂的貿易逆差會轉化成外國人手上持有的美元,而國外企業將會把它用來購買土地、股票等資本商品,或是用來支付能源、原物料等大宗商品的費用。

看完《抉擇》後,讀者會更確信川式經濟學的荒謬和反智,它將會蠶食鯨吞將美國國力與現行貿易體制破壞殆盡,或許川普的如意算盤超乎凡人的眼界,但以自由市場經濟學派的角度來看,真的是動搖國本的驚天大事。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


在謎片市場中有一種惡質的行銷手法叫封面詐欺,沒想到看書也會遇到。事情倒也不是這麼嚴重,《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絕不是一本粗製濫造的書,相反地,它非常有深度,針對印度地理、宗教與人文相當透徹的講解。問題在於書名和封面貌似是趨向趣味、生活化的主題,結果開章就先來個印度地理課的刺拳,讓讀者眼冒金星,接著再來印度宗教課的勾拳,這時只能靠意志力苦撐下去。

不過也因為這些較「硬」的內容,我們才能了解到,印度由於國土遼闊,南北風土民情也有所差異。有北方嚴峻的喜馬拉雅山脈、南方西加索山脈的高原、東南部的海岸平原以及夾在中間的德干高原。所以就像中國一樣,外人看來印度人是一個很單一的群體,但深入瞭解後會發現它們有著多樣化人文特色。最讓我驚訝的是,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印度人只有百分之零點七信佛教!印度教佔了百分之七十九,其次的穆斯林佔百分之十四點二。印度教有著數不清的眾多神祇,以人格神的形象充斥在各種傳說故事裡,類似的觀念會聯想到的,不外乎希臘神話吧。

梵文的概念是主導古印度思想的關鍵,它指的是擁有擴大、膨脹力量的事物的文字,與日本文化中的言靈概念相似。形容文字本身能促成現實改變的力量。看起來很玄,其實說穿了就是知識的力量。印度教的世界觀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輪迴和解脫,強調人們的行為,就是以及背後的欲望,造成不斷重複的因果報應。只有透過苦行和冥想來去除欲望,才能從輪迴中解脫,獲得真正的救贖。等等!你或許會問,這不是佛教嗎?確實佛教和印度教在很多地方有著相同的世界觀,在佛教則更為入世,不執著苦行和修行是解脫的唯一法門。佛教更重視人們應在日常起坐行臥時保持正念,依循正道,就能離苦得樂超脫輪迴。

相信多數人對印度社會的刻板印象就是種姓制度,低種姓的賤民只能從事不淨的職務,並世代相傳。事實上,種姓制度的興起和英國殖民的統治有關,源自於殖民政府便於管理印度人口,結合舊印度的階級思想而演化形成。十九世紀的種姓制度,在當代的印度大都會已經漸失影響力,無論是校園或企業中,對低種姓者並不會明顯的歧視。相較之下,隨處可見的極端貧富差距,才是印度社會揮之不去的隱疾,或許許多外國人誤以為街上的貧民就是所謂的賤民。當然,印度社會仍十分講究門當戶對。對印度人而言,結婚和戀愛是兩回事。他們認為婚外情是可以容許的,因為結婚對象通常由父母挑選,未必有愛情基礎,外國人很難體諒印度人這種近似於狡辯的感情觀吧。

「你不一定要吃,但一定要請你朋友吃」印度的街邊美食早已成為影音平台茶餘飯後的笑梗,主因是它完全無視食安的料理方法,以及必吃必拉的慘況。書中也說明為何在印度外食是一項相當冒險的決定。印度家庭分工仍偏向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做得一手好菜是印度女性進入家庭的必備技能。最極致的風味和豐富多樣的菜餚,其實只有在印度人家中才能品嘗到。在印度,外食通常隨便且不講究,大多是因為不便才會選擇外食。這種的大環境,也反映在餐飲文化中的食物衛生與品質上。《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打開了印度這個神秘古國的門簾,讓讀者得以窺視這個南亞明日之星的面貌。有別於市面上常見的遊行導覽手冊,本書是理解印度文化的通俗讀物。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幸福的雪域宅男:我的西藏原味生活

 


隨著來台灣的外籍人士的增加,最近也常看到穿著藏傳佛教衣著的喇嘛在捷運上的身影。不同於其它中國省份,蒙古、新疆和西藏一直都是擁有獨具一格風土民情,和你我熟悉的漢文化相距甚遠,再加上藏傳佛教帶給人的莊嚴又神秘的印象,讓西藏始終像環繞在香火雲霧中虛幻而不真實。幸福的雪域宅男一書打破了這個迷思,一位六年級生的台灣人,在因緣際會下闖進知名的西藏佛學院宗薩寺中學習。

全書主要內容在分享藏傳佛教佛學院的點點滴滴,原來喇嘛是指佛教大師,不見得是出家人,而學院裡的堪布是指佛法博士活佛雖是轉世而來,但這輩子對佛法的修行一樣得打掉重練。據說佛陀當初有對出家人的起居空間制定了規格,因此學院的房間統一建置成二坪大小,約略三大步的空間。在學院的喇嘛除了在課堂上聽課以外,日常的起居就融合在那間兼具客廳、書房、臥室與廚房的斗室中。就外人來看,那環境頂多比監獄好一點,但對於追求佛法學問的喇嘛來說,這個一應俱全的陋室,是精進佛法的自足空間。

長期的政教合一與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古時候的西藏人民想學識字,只能先到佛學院裡出家受教。學習統稱五明的佛法、藏文書法、哲學、工藝、醫學和詩詞等五大知識領域。等學有所成後,再決定自己要不要還俗。所以宗教對西藏人來說,有如空氣般存在一呼一吸中無所不在。其中辯經課程,是最為特別、極富實踐精神的教育方法。它是結合辯論哲學佛學的綜合課程,讓問答雙方各盡其力的說服對方,自己陳述的觀點才是對的。過程還是引經據典,提出佛經裡的內容做為論證,這也考驗辯經雙方博學強記的功力。

書裡概略地介紹了藏民的飲食偏好,逐漸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導致人們開始出現容易生病的高油高糖食文化。電腦、網路等科技產品的出現,也讓原本純樸專注的西藏居民,不可免地出現如同都市人般的3C依賴症。如同書中後記中所言,隨著資訊普及和民智漸開,強調無名知足因緣和合的佛教思想,能在西藏這片淨土保持多久而不被外界汙染,其實想來是不太樂觀。其實不論藏傳佛教還是中原佛教,都是講求去除我執,強調世事無常,所以倒也不難心領神會,看來喇嘛和比丘是殊途同歸,佛法本是同根異枝。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如果那一天終於來了......侏儸紀公園開幕、全球網路斷線、海裡再也沒有魚......從政治、科技、環境分析19則虛實交錯的奇思異想

 

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程度,或許會因人而異,小至樂天派的天塌下來有高個子擋著,大至杞人憂天而夜不成眠。本書作者麥克.波頓自述是一位超容易緊張的悲觀主義者,常會對天馬行空的各種假設議題過度憂慮。後來他針對這個困擾找出的獨門妙方法是具體而微地寫下事情發生後的結果會如何,有時這樣反而能讓自己瞭解,其實擔心的問題也沒什麼大不了,而《如果「那一天」終於來了…》這本書,就是他集大成之作。

全書有十九個主題,我覺得大致可以分成三種,第一是完全不感興趣的、其次是有趣看看無妨的、最後則是真的覺得這問題滿值得深入瞭解的。像「英國終於廢除君主制度」、「奧林匹克終於允許禁藥」以及「最後一名奴工終於獲得自由」這三主題,讓我讀來如同嚼蠟。不過「科技大亨終於統治了世界」這個主題,對照當下伊隆.馬斯克在川普上任後的雞犬升天般不可一世,倒是讓人對民主體制的未來冒冷汗。排除哲學形而上的論述,「人類終於永生不死」這篇把千百年來多少帝王將相的宿願一舉實現,等待著我們的卻是意料之外的宇宙級危機。AI詐騙日新月異,完全符合「大家終於可以把別人模仿得微妙微肖」的內容,考慮到這本書是在2020年出版,作者幾乎是神預測人工智慧在未來的潛力。

隨著中共船艦意外切斷台灣的海底電纜後,大家也意識到撐起網路世界的基礎設施原來是那麼的脆弱。而「所有的網路終於斷線」卻告訴讀者,雖然能讓全世界的網路訊號停止運作一段時間,但要完全終止它是不可能的,最大的理由是TCP/IP的網路已經變得太重要,即便遭到破壞,人們也會立即修復。真正有世界末日觀感的主題有「核爆終於毀滅了全人類」、「下一座超級火山終於爆發」,不過和電影《魔鬼終結者》帶給我們的印象相反,即便強權擁有數萬枚核子武器,想要造成全人類滅亡還是難上加難,主因是地球太大而多數的核彈都是中小型彈頭。這也釐清了一個大家常有的迷思,不論飛彈、炸彈或核子彈,要寸草不生地摧毀一個國家,實務上是做不到的。反之一座超級火山的爆發,就足以讓半數以上的人類因氣候異常造成的糧食危機而死亡。

烏俄戰爭、川普當選,2025年的世界局勢最不缺的就是動盪與混亂。我們可以學習本書作者把事情想清楚的思維,將腦海中擔心、恐懼的題目靜下心來推演,結果或許有機會讓我們覺得,啊,不就頂多如此罷了。當然,也可以更正向地,進而找出對應的解方。而書中也提到人們對任何既定的現實會自我適應,面對再嚴峻的環境,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視為正常形成新常態,要特別小心有心人特意利用這種非理性想法來獲得利益。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台灣人的醜陋面

 


等等,別急著大呼小叫,雖然非常政治不正確,但會寫這樣的主題的作者,多少是抱有恨鐵不成鋼的用意。而且本書寫於一九九零年,論及的時空環境在三十年前,許多作者點出的問題已經不那麼嚴重,像是台灣人身份認同、缺乏人權與環保意識、人治而非法治等等,然而依舊有不少台灣人的陋習,有如地縛靈般揮之不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本講台灣文化的書,也是少數願意直言你我習以為常的同胞醜惡面,就先從身份認同說起。

最有資格自稱台灣人的原住民,在三百多年的時間中歷經荷蘭明鄭滿清日治民國等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變成今日在社經地位處於弱勢的少數族群。實際掌握為何台灣人的話語權,則從國民政府的外省人手中逐漸移轉到福佬人手裡。時日流轉,早期的日本皇民情結外省中國情結都隨著老一輩的逝去而變得淡薄,而書中沒料到的是,在三十年後的今天,隨著對岸中國國力的崛起搭配著人性利之所趨,大中國情結居然會在部份年青一輩的心中重新開始滋長萌芽,看來這題依舊難解。

接著提到台灣人特有的宗教賄賂心態,的確罪證確鑿令讀者無法否認。排除外來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台灣人去任何佛寺、道場參拜時皆有所求,不論是升官發財、平安健康、樂透中大獎,所求之事都是世俗功利。奉上的香火、金紙和貢品,想等價或超值地換來更多好處,講白點就是一種賄賂行為。反映出台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不是視為用來追求心靈層面平靜、自在的一種途徑,而是藉此強化自身物質層面優勢的一個工具。或許是久入鮑魚之肆大家對此種異樣就不足為奇,但確實很少看到外國人進教堂是去求上帝給明牌發大財。

另外做事輕輕采采不求精緻這點,倒是不能一桿子打翻一船人,畢竟全世界最好的半導體製程是由台灣人研發出來的。所以追根究底應該是給得起香蕉的老闆只能請到猴子,想要追求精緻工藝,免不了要付出更多的心力與成本,在將本求利的資方佔大多數的環境下,要求每個受薪階級把手上的事當志業,為免也太唱高調。不過在一味向錢看的社會氛圍下,確實各行各業都開始出現敬業精神崩壞的現象,前些日子的律師和銀行行員與詐騙集團同流合汙便是一例,軍人被收買為共諜也層出不窮。

書中分析這種笑貧不笑娼的社會文化,一來是源自於一種過客心態,不論是早期皇民思想或大中國思想,台灣對他們而言只是暫住的地方。一但賺夠錢總有一天會回到日本、中國等祖國去。隨著時代的演進,美國、加拿大也成為人們心中賺夠就移民的美麗國度。其次是源自隨著閩客先祖一起帶來台灣的漢文化,其本質上的缺陷。要求人人做聖賢有如空中樓閣的志向,追求著由他人肯定的人生價值。生命的成功與否和世俗的名利成就深刻地綑綁在一起,無法透過內省建立自我價值,做不到反求諸己自問有意義的人生是什麼,正是漢文化日積月累後的粨糟。台灣人的醜陋面從書名就相當尖銳刺眼,然則是一本著重討論台灣社會人文固有缺失的作品,用以三省吾身,甚好甚好。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在梁山公司野蠻成長

 


以我淺見,管理學叢書和親子教養叢書有若干相似之處,其一不是那個身份,看再多也無益;其二是能不能好好扮演那個角色,和有沒有看書無關;其三是照書裡教著做,也不保證能成功。話雖如此,出版產業在這二個領域的新書是層出不窮,間接證明對社會大眾來說,想當個稱職好主管或是好家長,多數人都是抱持焦慮、困惑的心在迷霧中前進。退個百步,看本書倒也不要抱著這麼嚴肅的心態,在梁山公司野蠻成長在講企業經營和職場文化,卻能用改寫水滸傳的方法融入其中,恰似渾然天成。證明作者成君憶不論是文學底蘊還是企管學識都有過人之處,才能信手寫出這樣通俗有料的商戰教本。

一如水滸傳章回,故事從高衙內強取林沖妻子張氏開始,就引出愛情經濟學價值與交換價值,讓讀者眼睛一亮感受到,這是本以古論今的著作。如同作者附註,他欲如川菜水煮般對中國四大名著進行改寫,以管理學為食材,文學為湯料,讓兩者溶為一體,富有寓教於樂之妙用。林沖在梁山王倫底下運用五步推銷法實實在在的做出一番好成績,五步推銷法是:
一推激清:用自身對成功的熱情,不怕被拒絕,不斷嘗試激發客戶購買的慾望
二推感情:打好客戶關係,先談感情再談生意
三推產品:富感染力地明產品如何解決他的問題,產品不是重點,重點是客戶想藉由產品得到的好處
四推價格:小數報價,讓客戶感覺買的起,被比價時要強調功能差異
五推數量:大數報量,以大包裝、大單位報量,一次成交就有大量

又把武松的三碗不過岡打虎故事改編成一個宣傳在地名酒的商業策略案,帶出地方巨賈西門慶向武松指導,販售產品在行銷策劃時首重整合資源外,其次要打造產品的品牌個性,而品牌個性的兩大重點,一是有鮮明的個性;二是要討人喜歡。做生意要抓住四個重點,就是4P
Product產品:富有吸引力的產品
Price價格:富有競爭力的價格
Place管道:便於顧客購買的管道
Promotion促銷:有效誘導顧客完成購買的促銷手段
隨著商業環境和現代社會複雜的交互關係,又帶出了2P:
Power政治力量:公權力的影響
Public Relations公共關係:社會大眾的態度
最後成了行銷6P

故事轉進到王倫當家的梁山水泊,帶出許多管理學黑話辭典職場魔鬼辭典等旁門左道的厚黑信條。像是「把個人的問題放大成大家的問題,大家的問題拖得夠久,就不會再是個問題。」這類混水摸魚的職場謀生術,符合王倫一眾經營梁山時只能小打小鬧格局。在智多星吳用勸誘林沖推翻王倫的情節中,帶出九種不值得追隨的老闆:
事必躬親的老闆
朝令夕改的老闆
喜新厭舊的老闆
剛復自用的老闆
喜歡阿諛奉承的老闆
斤斤計較的老闆
急功近利的老闆
性格多疑的老闆
心胸狹窄的老闆
其實人都有劣根性,天底下也沒有完人,但是老闆的缺點總不能比多過優點,你說是嗎?

在梁山公司野蠻成長還有許多犀利刻薄的職場生存法則就不一一細數,核心思想大至秉持著人性本惡的觀點,施以小謀小略讓上班的日子過得輕鬆自在。讀者如果盡信書地照單全收,肯定會落得東施效顰的下場,畢竟這些所謂的厚黑學,多半也混雜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者私心,看看能不能引發大眾的關注。話說回來這本書確實很漂亮地改編水滸傳,從頭到尾讀起來像是一本當代商業小說,光是做為茶餘飯後的消遣就值得一讀。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React 思維進化:一次打破常見的觀念誤解,躍升專業前端開發者

 



在估評、挑選網頁應用程式的技術範疇時,無庸置疑的容器化前後端分離兩項技術已經是軟體開發業界默認的 De facto standard ,而前後端程式分離的概念與實踐更是一舉改變軟體工程師的職務劃分。以 JavaScript 為核心語言的網頁工程師,逐步變成掌握網站與行動應用開發話語權的前端工程師。隨著 Node.js 以其高效能成為網頁後端技術新竉兒,各種超越 JQuery 這個前端 JavaScript 函式庫的挑戰者們,也因為其青出於藍而大放異彩。其中 React 便是獨領風騷的一方之霸。

對於一個從事後端開發的工程師來說,學習 React 技術,目標純粹只是想減少自己對前端技術的知溝,方便未來能與前端工程師同事更容易討論、合作有前後端分離的網站專案。不過事與願違,在完全沒基礎的情況下,嘗試去搞清楚所謂的前端技術是怎麼一回事,很容易用自己瞭解的技術去推論,而有所侷限,反而看不清真相。像我一開始也鬧了個笑話,把 React 誤以為是 Java 語言裡的 Reactive 技術,還因此去研究了 Spring WebFlux。或是後來分不清 React 和 Node.js 的角色與關係,把 React 誤當成是某種 Node.js 上的框架。後面這點倒是不能笑我,畢竟 React 的開發環境太依賴 Node.js 了,幾乎所有的資料都是指導 React 開發者先安裝 Node.js。

正在苦惱如何事半功倍地學習必要的前端基礎時,React思維進化一書如天降甘霖般紓解我的煩憂。全書的目標便是替讀者們建立最正確、基礎的 React 技術觀念。也順道解答了為何 React 這樣的前端技術能將 JQuery 取而代之,而且形同水火,兩者不能並存。實際上就是 React 為了要減輕操作瀏覽器 DOM 的負擔,導入了 Virutal DOM 的設計,壓縮程式運行中所有的元件異動,只在最後階段才同步反映到瀏覽器的 DOM 上。JSX 是方便撰寫 React element 的語法蜜糖,而 React element 卻要經過 Babel 這種語法轉譯器的幫助,才能變成真正可運作的 JavaScript 程式碼。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太多前情提要的背景知識,也難怪 React 不是非常好上手的程式語言。

不過 React 不好學習有另一個關鍵的原因,如果你在網路上查找 React element 的範例程式碼,肯定會找到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東西,class component 和後來的 function component 。 書裡提出許多論證,讓讀者知道 function component 改進、消除了過去 class component 設計上的缺失。這樣的技術改版是不得不然,但這肯定是個容易讓初學者踩雷的誤區,甚至可能白費時間學到過時的 class component 開發技術。單向資料流的 prop 以及 state ,是確保 Virutal DOM 運作能正確無誤的機制,這也連帶著影響了程式碼的開發範型。從鳥瞰的角度來評論,可以說許多 React 特殊的程式碼設計風格與規範,以及搭配運作的 hooks 函式庫,都是為了達成更有效率的 DOM 更新,React 原始設計團隊,將此負擔轉嫁到工程師上,而不是開發出能簡化程式碼的一體適用執行環境。

不論是線上的 React 前端工程師,或是像我這種想對 React 多點瞭解的後端工程師。React思維進化都是值得成為第一本或是唯一一本的 React 技術指南。在擁有書中講解、介紹的背景知識後,讀者們才能更有自信,具備足夠的底氣去學習更進階的,如 Next.js 等 React 框架。而在全書的薰陶之後,即便看到前端工程師同事丟來的程式碼,相信也能略懂略懂的端詊。